新闻动态

香港强制性公积金(MPF)2025:改革深化与退休保障升级

2025-10-17 08:57来源:世贸企业咨询
分享给朋友:
引言
 
自 2000 年正式实施以来,香港强制性公积金(MPF)已成为覆盖约 88% 就业人口的核心退休保障支柱。2025 年作为该制度踏入 25 周年的里程碑年份,迎来了取消 "对冲" 安排、推进 "全自由行"、完善 "积金易" 平台三大关键改革的集中落地期。这些以 "增强权益、提升效率、赋予自主" 为核心的变革,不仅重塑了雇主与雇员的权益平衡,更推动 MPF 向更灵活、透明的退休储蓄体系演进。本文基于香港劳工处、积金局(MPFA)等官方公告及权威媒体报道,系统解析 2025 年 MPF 制度的核心框架与最新发展。
 
 
香港强制性公积金(MPF)2025:改革深化与退休保障升级
香港强制性公积金(MPF)2025:改革深化与退休保障升级
 
一、制度基础与 2025 年供款标准更新
 
强制性公积金是香港政府推行的强制性职业退休保障计划,其核心机制为 "雇主与雇员共同供款、专业机构管理、长期投资增值"。根据 2025 年最新调整,MPF 的供款框架在维持核心比例不变的基础上优化了入息上下限:
 
供款比例:雇员与雇主仍各按有关入息的 5% 缴纳强制性供款,这一核心比例保持稳定。
 
入息上下限调整:最高有关入息水平从每月 30,000 元上调至 35,000 元(每日 1,167 元),最低有关入息水平从每月 7,100 元提升至 9,000 元(每日 300 元)。月入低于 9,000 元的雇员无需个人供款,但雇主仍需按 5% 比例全额缴纳。
 
特殊群体规则:自雇人士年收入达到 7,100 港元即需强制参加强积金,需自行登记并承担全部供款责任;外籍雇员若工作签证延长至 13 个月以上,自第 13 个月结束后首日起需参加强积金计划。
 
供款的税务优惠同步优化,2024/25 课税年度起,强制性供款可享受最高 18,000 港元的薪俸税扣除,配合新实施的两级制标准税率(500 万港元以下 15%,超出部分 16%),进一步减轻了供款人的税务负担。
 
 
二、历史性突破 —— 取消强积金 "对冲" 安排
 
2025 年 5 月 1 日,酝酿多年的取消强积金 "对冲" 安排正式生效,标志着 MPF 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一改革源于 2022 年 6 月立法会通过的《2022 年雇佣及退休计划法例(抵销安排)(修订)条例草案》,核心目标是保障雇员退休权益不受遣散费抵扣影响。
 
 
核心规则调整
 
对冲权限限制:转制日后,雇主不得再使用强积金强制性供款累算权益抵扣遣散费或长期服务金(长服金),但自愿性供款累算权益及按服务年数支付的酬金仍可用于对冲。
 
分段计算机制:转制日前已在职雇员的遣散费 / 长服金分为 "转制前部分" 和 "转制后部分"。前者按转制日前最后一个月工资及服务年资计算,雇主仍可使用各类供款对冲;后者按终止雇佣前最后一个月工资及转制后服务年资计算,不可对冲。
 
额度限制维持:遣散费 / 长服金总额仍以 390,000 元为上限,若超出则从转制后部分扣减;计算基数月薪上限保持 22,500 元不变。
 
 
配套支持措施
 
为减轻雇主负担,政府同步推行为期 25 年的资助计划,雇主可就已支付的遣散费 / 长服金转制后部分申请资助。劳工处还开通了专题网站,提供计算工具、案例解析等一站式服务,协助雇主与雇员测算权益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佣工、离职时未满 18 岁或入职时满 65 岁以上的雇员不适用此新安排,其权益仍按《雇佣条例》原有规定计算。
 
 
三、数码化转型 ——"积金易" 平台全面落地
 
2025 年是强积金数码化的关键之年,"积金易" 平台的全面推广实现了计划管理的系统性升级。该平台基于 2021 年通过的《2021 年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修订)条例》搭建,通过集中化行政服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平台核心功能
 
分阶段接入机制:强积金受托人按资产管理规模由小至大依次加入平台,2025 年 3 月 5 日东亚银行(信托)有限公司管理的集成信托计划已率先接入,其行政职能全面迁移至平台执行。
 
费用规管创新:平台实施双重收费限制:受托人收取的行政费不得高于平台费,且减省的成本须全额反映在基金开支比率上。以东亚银行相关基金为例,2025 年 6 月 5 日起已执行新的费用标准,预计整体收费显著下降。
 
全流程服务支持:平台开通了官方网站(www.empf.org.hk)、客服热线(183 2622)及三间线下服务中心,提供账户查询、供款追踪、转移办理等全方位服务,雇主与雇员无需再直接对接受托人处理行政事务。
 
随着平台全面运作,预设投资策略(DIS)旗下基金的收费上限将从 0.95% 进一步降至 0.85%,直接提升了长期投资回报。
 
 
四、权益自主 ——"全自由行" 改革立法落地
 
继 2012 年 "半自由行"(仅雇员供款可转移)之后,2025 年 9 月 26 日香港立法会通过《2025 年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一般)(修订)规例》,为首阶段 "全自由行" 实施奠定法律基础,标志着雇员对强积金的管理自主权实现质的飞跃。
 
 
改革核心内容
 
转移范围扩展:计划成员可每年将现职雇主的强制性供款累算权益全数转移至自选计划,打破了此前仅能转移个人供款的限制。此举使可自由调动的强积金比例从超过 70% 提升至接近 100%。
 
两阶段实施策略:首阶段将于 2026 年内推行,覆盖 2025 年 5 月 1 日及之后入职的雇员;针对转制日前已入职雇员的次阶段方案,计划于 2026 年启动修例,力求缩短实施间隔。
 
操作机制优化:转移模式延续 "半自由行" 的成熟经验,雇员可将雇主供款转入自选计划的专项帐户或个人帐户,每年至少可操作一次,部分情况允许多次转移。
 
数据显示,2020 至 2024 年 "半自由行" 年均转移金额达 48 亿港元,较前五年增长 27%,累计转移超 100 万宗,印证了雇员自主管理退休资产的强烈需求。
 
 
五、投资表现与策略优化(2025 年最新动态)
 
强积金作为长线投资工具,其回报表现与策略调整直接关系到退休储备的增值效果。积金局公布的截至 2025 年 3 月底的临时数据显示,市场整体表现稳健:
 
基金回报表现:占总资产近八成的股票基金和混合资产基金过去 12 个月平均净回报分别达 16.1% 及 6.4%;预设投资策略(DIS)核心累积基金同期回报 3.9%,自推出以来年均回报 5.7%,均显著高于 1.8% 的同期年率化通胀率。
 
投资策略调整讨论:2025 年基金界围绕指数优化展开热议,焦点集中于环球债券指数是否纳入更多公司债券。目前强积金债券基金主要参考政府债券指数,业界担忧纳入企债可能面临流通性不足问题,但普遍认同需提升债券投资的多元化程度。暂不考虑纳入人民币债券,主要受制于供应不足、监管限制及投资成本较高等因素。
 
风险管控机制:DIS 的 "随龄降险" 机制持续发挥作用,自动根据成员年龄调整股债配置比例,且其 0.95% 的收费上限(未来将降至 0.85%)为成员节省了投资成本。积金局提醒,成员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年龄阶段制定投资组合,避免短线操作。
 
 
六、提取规则与权益保障(2025 年修订要点)
 
强积金的提取需严格遵循法定条件,2025 年在维持核心规则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操作细节:
 
正常提取条件:成员年满 65 岁可提取累算权益,可选择一笔过或分期领取,受托人须在收到合格文件后 30 日内完成发放。对于身份证仅载出生年份的成员,可凭护照、回乡证等证明文件确定年满 65 岁的具体日期,未提交证明则以当年 12 月 31 日为出生日期。
 
提前提取情形:未满 65 岁的成员仅可在特定情况下提取,包括年满 60 岁提早退休(需声明终止所有工作且无意复业)、永久离开香港、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罹患末期疾病(预期寿命≤12 个月)、小额结余(不超过 5,000 元)或死亡。需特别注意,以永久离港为由提取后再次来港工作的,不可重复申请该理由的提取,虚假申报最高可罚 10 万港元及监禁一年。
 
离职转移处理:雇员离职后可选择将强积金转移至新雇主计划的供款帐户,或保留在原计划的个人帐户,原受托人须在收到通知后 30 日内完成转移。
 
 
结语
 
2025 年的香港强制性公积金制度,通过取消 "对冲" 安排夯实了权益保障基础,借助 "积金易" 平台提升了管理效率,以 "全自由行" 改革赋予了成员更大自主权,形成了 "保障 + 效率 + 自主" 的三维升级格局。从供款标准的优化到投资策略的完善,从提取规则的明确到数码服务的落地,每一项改革都紧扣 "增强退休保障可持续性" 的核心目标。
 
对于雇主而言,需精准把握 "对冲" 取消后的成本分摊机制与资助申请流程;对于雇员而言,应善用 "全自由行" 与数码平台,主动管理投资组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度落地,强积金正逐步构建起更公平、高效、灵活的退休保障体系,为香港市民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有关制度的最新动态,可通过积金局官网及 "积金易" 平台持续查询。


联系世贸

世贸热线:400 888 3301
 
世贸服务:全球公司注册| 海外银行开户 | 会计/税务/审计 | 公证认证 | 全球知识产权 | 家族信托 | 跨境电商 | 移民 | 离岸基金 | 税务咨询 | IPO上市 | ODI/FDI投资备案
 
世贸企业咨询 | 全球一站式商务服务平台